学术论文总结概要的撰写方法与要点详解
2025-03-30 14:47:53

在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总结概要的撰写绝对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当我们要对一篇文章或者视觉资料进行总结时,本质上就是在提炼原始文献的核心观点,并且巧妙地把这些核心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文章里。这种总结是建立在对事实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它能够增强我们分析的合理性,避免我们基于模糊或者不准确的记忆去进行分析。在文献调研和做笔记的阶段,对关键资料进行总结可是好处多多,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记录阅读的内容,还能让我们清晰地去区分自己的观点和资料源的观点。
论文准备阶段总结的特点
在论文准备阶段所写的总结,通常会比实际在论文中呈现的总结更加详细。因为只有确定了论文主题之后,我们才能明确哪些内容是最为关键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析性论文的目的可不只是展示我们对他人工作的理解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出我们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原始材料的深入分析。所以,所有类型的总结都应该作为文章中的工具,但这并不是总结的唯一作用。
比如说,在研究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时,在准备阶段我们可能会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总结,这些总结可能会涵盖文献中的各种细节,包括事件的背景、人物的关系等。但是当确定了论文主题,比如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时,我们就会从之前详细的总结中筛选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关键内容,用于论文的撰写。
完善的摘要撰写
摘要的核心要点
一份优质的摘要需要精炼地概述分析性资料的主要观点及其关键支持点。对于叙述性资料,要概括其总体框架和重要转折;要是视觉资料的话,则需提炼出主题和显著特点。真正的摘要不会涉及引用或者评价资料来源,而是专注于客观描述。此外摘要还可以回顾某一领域内过往的研究工作,以叙述的形式总结这些研究的进展。
例如在研究医学领域的某一疾病时,分析性资料可能会包含各种治疗方法的研究成果,摘要就需要概括出这些治疗方法的主要观点以及支持这些观点的关键数据。对于叙述性的医学病例资料,要概括出病例的整体情况、病情的发展转折等。如果是关于医学影像的视觉资料,就要提炼出影像所反映的疾病特征和主题。
摘要在文章中的运用
在引入新的资料来源时,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加入简短的摘要,通常几句话即可,不超过一个段落。这样在分析作者的观点之前,能先向读者介绍这些观点。以布拉德利 - 纳什介绍关于冷战初期关键人物维特克 - 钱伯斯的文章为例,他马上用四句话总结了主要资料源——钱伯斯自传的前言。前两句概述了前言的文体和基调,后两句快速描绘了思想发展的轨迹。钱伯斯的序言是以给“我的孩子们的一封信”的形式呈现的,在这部分前言中,他奠定了全书正文的精神基调。他最开始用相对标准的方式描绘冷战,运用政治术语描述这场冲突,认为它是“共产主义与自由”的对立。但随着前言的推进,钱伯斯引入了宗教因素,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塑造成一场神圣的战争。
在实际的学术论文中,当我们引用其他学者关于某一理论的研究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比如引用某位学者对经济学中市场失灵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如该学者从哪些角度分析了市场失灵的原因,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思路等,让读者在我们进一步分析之前对该研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摘要对读者的引导作用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每篇文章都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加入摘要片段来“定位”读者。也就是向他们介绍还没接触过的角色或者评论家,提醒他们回顾必要的信息,以便理解我们的观点。在介绍纳什摘要的段落中,划线的短语就是定位信息的示例。摘要对于为我们的论点构建背景也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在引言中创建的参照框架。例如一篇研究越战老兵纪念馆所塑造的“可用过去”概念的文章,可以在开头简要概括这一概念的历史,或者总结某位知名理论家对此话题的观点。
在研究教育领域的某一教学方法时,我们可能会引入一些教育界的知名学者及其相关理论。在文章中加入这些学者理论的摘要,就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研究的教学方法与前人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的论点构建一个清晰的背景。
阐释性摘要
阐释性摘要的特点
有时候,我们的文章需要包含解释性摘要或描述,既要向读者展示资料来源的内容,又要对其提出看法。解释性摘要和一般摘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材料进行了“转换”,提供了关于我们对资料来源评价的线索。所以,它最适合用来描述我们计划分析的原始材料。不过,如果在首次提出关键材料时就进行解释性转换,可能会在读者心中扭曲该材料,这是学术不诚实的一种表现。
比如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对于作品中的某一段落,一般摘要可能只是客观地概括其内容,而阐释性摘要则会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对这段落的艺术手法、表达的情感等方面提出我们的看法和评价。但如果我们在刚开始介绍这部作品时就过度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客观理解。
阐释性摘要的实例分析
以照片为例,作为怀疑论者,我们常常很难把绘画或绘图当作历史记录,但照片往往被我们视为真相的体现,通常会简单地接受它们。比如亚历山大 - 加德纳的《特罗斯尔之屋,葛底斯堡战场,1863 年 7 月》这张照片,可能会被当作证据而非评论。和加德纳的其他作品不同,这张照片没有精心布置的步枪,没有特定角度的河流,也没有姿态端正的军人,实际上照片里一个人都没有。构图简单到近乎平淡无奇,地平线把画面一分为二,中心是一座白色殖民风格的建筑。但这种看似简单、几乎天真的视角,却隐藏着照片深层的恐怖。乍一看,照片好像是对建筑的描绘,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拙劣的描绘;在一本关于战争的画册中,它可能会在我们翻过血腥图片时被忽略。然而照片的恐怖在于其滞后效应,当光线照在房屋上引导我们的视线到栅栏时,我们会注意到栅栏已经断裂,后院杂乱无章,那里有十二匹死马。一定发生了什么,才会把十二匹重达九百斤的马掀翻,那骑手呢?是否被压在下面?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加德纳的照片没有揭示这些。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座房屋、断裂的栅栏、十二匹死马以及一片开阔的天空。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对这张照片进行阐释性摘要时,就不仅仅是描述照片的画面内容,还会分析这种看似简单的构图背后所隐藏的恐怖和历史意义,以及它与其他战争照片的不同之处等。
写作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使用的适度原则
在撰写旨在论证的文章时,要记住应该少用摘要,只是定期提示读者关键点。摘要始终要有助于构建我们的论点。当教师在评语中写下“过多摘要——需要更多分析”时,通常意味着文章只是对研究内容的报告,而不是真正的论证。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导致的。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科技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论文时,如果我们大量地引用其他学者关于科技发展的研究摘要,而没有对这些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整合,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那么这篇论文就只是一份资料报告,而不是一篇有价值的论证文章。
问题一:缺乏真正的论点
首先是文章本身没有提出真正的论点,只是对主题进行描述。要知道,描述显而易见的内容是无法形成论证的。比如在写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论文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而没有提出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独特见解和分析,那就不能称之为一篇有论证价值的论文。这种描述往往会导致进一步的描述,从而产生第二个问题。
例如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如果论文只是罗列工业革命各个阶段的时间、发生的事件等,而没有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层次影响,没有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那么这篇论文就缺乏论证性。
问题二:不合理的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要么是按照资料的时间顺序展开,要么简单列举资料示例。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有效地构建论点。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可能会让文章显得流水账,没有重点;简单列举资料示例则无法深入分析问题,不能让读者看到我们对资料的整合和思考。例如在写关于某一文学作品的论文时,如果只是依次列举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而没有对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分析和论证,那么这篇论文就会显得很空洞。
比如在研究一部小说时,如果文章只是按照小说的章节顺序描述情节,或者简单列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没有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进行深入分析,那么这篇论文就无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论点,显得缺乏深度和价值。
总结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更是我们个人思考和见解的表达,它是学术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合理运用总结,让它为我们的论文增色添彩,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撰写论文总结概要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同时我们还可以多参考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学习别人是如何撰写总结概要的,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在日常的学习和研究中,养成做总结的好习惯,这样在撰写论文时就能更加得心应手。而且,要注重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总结概要,使其更加完善。撰写完善的论文总结概要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明白,每一次总结都是一次思维的锻炼,每一次完善都是向更高学术水平的迈进。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写出令人称赞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