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案重难点设置
英语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高效方法

如何巧设英语教案重难点,开启高效教学之旅?

2025-06-16 14:31:33

如何巧设英语教案重难点,开启高效教学之旅?

在英语教学的广阔天地中,一份精心雕琢的教案犹如一把神秘的钥匙,能够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而教案里教学重难点的巧妙设置,更是衡量教学成效的关键指标。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巧设英语教案重难点,进而开启高效教学之旅。

一、怎样精准明确教学重点及对应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内容

在着手制定英语教案之前,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读。就拿英语阅读材料来说,精准识别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至关重要。关键术语是理解文章的基石。例如在科技类阅读材料中,那些专业词汇就像是一把把解锁文章的钥匙,它们不仅会在当前阅读材料中频繁出现,在其他英语学习场景中也极为重要。比如在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阅读材料里,“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等专业术语,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关键句型则是英语表达的框架。像 “not only...but also...” “as long as” 等常用句型,掌握了它们,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句子构建和语言输出。比如 “Not only does he like reading English novels, but also he can write excellent English compositions.” 这个句子,就很好地体现了 “not only...but also...” 句型的运用,学生学会了这样的句型,在表达复杂观点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理解了中心思想,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点的表面理解上,还需要深入考虑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一本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教师要结合其他知识点,确立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的教学重点。比如在教授一篇关于旅游的阅读材料时,除了掌握文中的旅游相关词汇和句型,还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将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旅游景点和分享旅游经历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了英语知识,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了融合,拓宽了知识面。

(二)基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定位重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要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教学要点。如果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在相应的教案中,文化差异、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成为教学重点。比如在学习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时,了解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圣诞节为例,学生不仅要知道 “Christmas” 这个单词,还要了解圣诞节的由来,如它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庆祝方式,像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等;以及其中蕴含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如关爱、分享等。

同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就是教学重点。假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那么被动语态的构成、不同时态下的变化以及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等自然就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围绕这个重点,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语法讲解、例句分析、对话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在语法讲解环节,教师可以详细介绍被动语态的基本构成 “be + 过去分词”,并通过不同时态的例句,如 “The book is written by Lu Xun.(一般现在时)” “The house was built last year.(一般过去时)” 等,让学生了解被动语态在不同时态下的变化。在对话练习中,让学生运用被动语态进行交流,如 “A new school will be built in our town next year.” 这样的句子,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被动语态的能力。

二、如何运用智慧策略确定教学难点

(一)全面进行学情分析

确定教学难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年幼的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尚未成熟,可能会觉得复杂的语音规则难以掌握。例如英语中的连读、弱读等发音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像 “I’m gonna do it.” 中的 “gonna” 是 “going to” 的连读形式,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发音,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连读。

而年长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理解一些抽象的文学修辞手法时可能会遇到难题。比如英语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其蕴含的深层含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知识才能理解。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为例,诗中的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中的 “roads” 不仅仅是指现实中的道路,还象征着人生的选择,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那么在后续教学中,该知识点可能会成为难点。比如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词汇的词性变化掌握不扎实,那么在学习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就会感到困难。像 “good - better - best” “bad - worse - worst” 等不规则变化,如果学生之前没有很好地掌握词汇的基本形式,就很难理解和记忆这些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兴趣也很重要。对于不感兴趣或不擅长的事项,学生往往会觉得更加难以理解。如果学生对体育题材不感兴趣,那么在学习关于体育赛事的英语文章时就可能缺乏积极性,理解起来也会更加吃力。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英语文章或歌曲,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二)准确预测学习难题

教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英语发音规则、语法构造以及文化差异等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英语中有很多发音规则比较复杂,例如字母组合 “ough” 在不同单词中的发音就各不相同,像 “though” “thought” “through” 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语法构造方面,像虚拟语气这种比较抽象的语法概念,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例如 “If I were you, I would accept his invitation.” 这里的 “were” 是虚拟语气的用法,与正常的语法规则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用 “were” 而不是 “was”。

文化差异则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习惯、社交礼仪等方面,例如英语中的一些委婉表达和文化典故,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比如 “It’s a piece of cake.” 这个表达,字面意思是 “一块蛋糕”,但实际含义是 “小菜一碟”,学生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同时教师也要考虑教学方法和资源的局限性。不恰当的教学手段或不足的教学资源可能导致某些内容成为学习难点。如果教师在教授英语写作时,只是单纯地讲解写作技巧,而没有提供足够的范文分析和实践机会,学生可能会觉得写作很难提高。另外如果教学资源有限,缺乏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学生在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就会更加困难。比如在教授一些地理知识相关的英语内容时,如果没有相关的地图、图片或视频展示,学生很难直观地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

三、采用哪些有效手段攻克教学重难点

(一)突破教学重点

1. 多样化教学手段

  • 视觉辅助教学:运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视觉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点知识。在教授水果名词时,展示色彩鲜艳的水果图片,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水果的外形特征,增强记忆效果。还可以展示水果的生长过程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水果的名称,还了解了它们的生长环境和营养价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 “apple” 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展示苹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然后播放一段苹果生长过程的视频,从苹果树开花到结果,让学生了解苹果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这样学生对 “apple” 这个单词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同时也增加了对苹果这种水果的了解。
  • 情景模拟教学:创造真实的语言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重点知识。在教授餐厅点餐用语时,设计一个逼真的餐厅场景,摆放一些餐桌、餐具模型,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服务员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运用所学的点餐用语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在模拟餐厅场景中,学生可以用 “May I have a menu, please?” “I’d like a steak, medium - rare.” 等句子进行交流,这样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在餐厅点餐的情况,他们就能更加自信和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协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共同掌握重点知识。在学习英语歌曲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和歌词分析。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交流和碰撞,加深对歌曲中词汇、语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小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分析一首英语歌曲的歌词时,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成员关注歌词中的词汇用法,有的成员关注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和深入。

2. 强化练习

  • 设计针对性练习题:通过多样化的题型,如填空、选择、翻译、写作等,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重点知识。填空和选择题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翻译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写作题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题,从基础巩固到拓展提高,逐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态后,设计一些关于过去发生事件的描述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时态进行表达。比如 “I _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 “She _ (see) a beautiful bird in the tree last week.” 等填空题,让学生巩固一般过去时态的动词变化规则。
  • 课堂提问和反馈:通过提问和反馈,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强化训练。比如在讲解完定语从句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a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定语从句的理解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普遍对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使用存在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二)攻克教学难点

1. 分解难点

将难点分解成若干小部分,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复杂的复合句,如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嵌套,教师可以先分别介绍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基本概念和用法,让学生熟悉它们的构成和功能。然后通过简单的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两种从句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接着,通过更多的例句和练习,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复合句的整体结构和意义,提高学生运用复合句进行表达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嵌套的句子 “I don’t know if he will come tomorrow when I finish my work.” 时,教师可以先分别讲解 “I don’t know if he will come tomorrow.” 这个宾语从句和 “when I finish my work” 这个状语从句,让学生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析整个复合句的结构和意义,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 提供辅助资源

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如学习指南、参考书籍、在线学习平台等,以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难点。学习指南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参考书籍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知识讲解和拓展内容;在线学习平台则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在线测试等。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音频、视频等,生动展示难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教授英语中的虚拟语气时,可以通过动画演示不同情况下虚拟语气的使用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虚拟语气的特点和用法。比如通过动画展示一个人在想象如果自己是超级英雄会做什么的场景,同时用虚拟语气的句子进行描述,如 “If I were a superhero, I would save the world.” 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理解虚拟语气在表达假设、愿望等情境中的用法。

3. 个性化辅导

对遇到较大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他们的具体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都不尽相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对于听力理解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专门的听力技巧训练,如预测听力内容、捕捉关键词等;对于口语表达不流利的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跟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口语水平。通过个性化辅导,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对于听力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听力材料之前,先浏览题目,预测听力内容,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重点捕捉关键词,如数字、人名、地名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设计英语教案,确保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攻克,从而开启一段高效的英语教学之旅,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